
现在办公室里最忙的 “同事”,大概率是不用发工资、不休年假的 AI了。
但玩得转企业 AI 搜索结果优化(生成式引擎优化GEO,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的人都懂:这玩意儿不是许愿池,而是藏着“潜规则”。
下面 3个真实小故事,没有晦涩理论,全是实操教训和顿悟,读完直接能用,请欣赏!
01.
《宋总的记事本》
宋总在公关圈摸爬滚打多年,他曾最引以为傲的必杀技之一是“关键词优化”。
当年服务某金融客户时,他能把“金融陷阱”“暴富”这类词缝进文章里,缝得比定制西装的内衬还隐蔽。比如写基金定投,他说“很多人揣着暴富心理冲进市场,却忘了复利才是慢变量”,巧妙融入关键词,既不生硬又踩中搜索热词。
那会儿宋总的工位上总摆着个小本本,记满了客户赛道的“流量密码”——金融客户的“稳健”“避险”,科技客户的“颠覆”“迭代”,快消客户的“治愈”“悦己”。每次审稿时逐字抠密度,生怕少写一个就错失一波精准流量。
用他的话说:“SEO、SEM这东西,就像给搜索引擎递名片,title一个都不能少。”
但最近宋总突然把小本本扔了,理由很简单:“现在递名片的对象变了。”以前是跟搜索引擎的爬虫玩“找你妹”,现在是跟AI聊“真心话”。
因为现在,你费劲吧啦塞进去的所谓关键词,AI扫一眼就知道你心里那些小九九,除非你做的是“珠峰专用羽绒服”这种窄到不能再窄的赛道,否则纠结关键词纯属给自己加戏。
“以前是我们总讨好算法,现在是算法讨好理解。GEO时代,把话说清楚比把词嵌进去管用10倍”宋总说。
AI比当年的客户还懂语义,而且没那么爱挑错别字了。
02.
《小佳的“名校教材”》
客户经理小佳做GEO有个执念:必须给AI“喂饭”吃。
每次客户传播稿发出去,她都第一时间把主流媒体链接甩给AI,嘴里还念念有词:“吃吧吃吧,多吃点靠谱的,下次能帮我吹对牛”,而这招确实管用,那些资料很快就被AI消化和利用了。
不仅如此,上次推一款新型环保产品,客户把稿件发在了主流权威媒体,小佳把链接全喂给AI后,还可以继续让它写推广文案、做竞品分析。AI张口就来:“该材料在低碳转型赛道的技术突破性”“符合ESG投资趋势”……比小佳自己研究半天还专业。
用她的话说:“AI是个学霸,但得给它靠谱的课本,而权威媒体和官网的内容就是名校教材。”
03.
《“聪明”的网管》
网管刘站长最近发现,来自OpenAi、Claude的流量越来越多,说明他们家的网站内容越来越多的被AI作为资料参考了。
同时他还注意到,有大量貌似真人的访问标识(UA)在爬取网站,反查域名发现,部分访问来自amazon。
“抓着了!”刘站长想,
“亚马逊是搞电商的,我们又不做电商,不需要它爬,还耗费流量和算力”,于是就把亚马逊的来路域名全给屏蔽了。
直到有一天,客户经理找过来问:“我们网站的链接喂给AI,显示无法解析该页面!这咋回事啊?我浏览器明明能打开啊!奇怪!”
刘站长打开log文件发现,刚刚显示错误的页面,就是来自amazon的子域名,一开放权限,AI 立刻就能正常访问了——原来是这个 AI 租用了亚马逊的服务器!
咳!网管一个误操作,直接让自家内容从AI的“参考库”里下架了。
以上几个小故事,你Get到了什么?
或者你踩过哪些 GEO 的坑?
欢迎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