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同事怂恿我注册了一个“小密圈”,说好多大咖都开通了,你也试试吧。
迅速下载体验了下,随后迅速就卸载了,心想:人如果靠挣朋友的钱活着,那跟咸鱼又有什么分别?
况且我也不认为自己是大咖呀。
昨天,在天字一号微信群看到李成东(微信公众号:东哥解读电商,免费帮他做个广告吧)写的一篇关于小密圈产品的捧文:《为什么“小密圈”是个好产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李成东发了一个红包,然后好多人转载。
成,我倒想读一读,你能把小密圈吹成啥样?
不出社长所料,从文中几个观点和数据来看,广告痕迹明显,比如:小密圈帮助大咖变现的能力是微博的百倍;和微博、微信比起来,为什么小密圈的效果更好?这些都给吴鲁加的“小密圈”做一个大广告啊!
完全无感,直到文中有一句话打动了我——
小密圈最大的不同是,“小密圈是做圈子,并不完全是做知识经济,是人脉圈子。”
人脉圈子,是啊,对于很多有理想有抱负积极上进的在职场中跌打滚爬的人来说,可能几个有效的人脉关系,就可以改变你人生的奋斗轨迹了!
而如果你只是抱着某个大咖的大腿付费被狂洗脑,是改变不了你做屌丝的现状的……
你想到了谁?
这时候我脑海里突然想起来许多画面,在人山人海的各种大会论坛上,各种发布会上,嘉宾、记者、市场、企业在互相交换着名片。
也想起来多年前在a网上的一件事。
那时候好多广告人都在a网上混,而我当时也在一家还算不错的广告公司做文案,如果你记得“手机呼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那说明你跟社长一样年轻,对,就是那家公司,现在好像不在了。
a网坛子里有几个ID很牛逼的人,出来做了一个公司,要招兵买马,跃跃欲试。记得我当时去面试,出的题目是给北京东四环外一个新楼盘起一个案名,我现在还能清楚的记得,我答在纸上的推导出最后的结论是——
“世纪东方,都市的第一缕阳光!牛逼!”
对,“牛逼”俩字也写上去了,当时年轻就是这么拽拽的。
然后?
就没有然后了。直到几年后,受邀去一个朋友家玩,他告诉我,他们小区的名字叫世纪东方,在东四环……
我当时想骂人也不知道该骂谁,因为我虽然当时知道那些牛逼的ID但是并不认识它们,抱歉打错了是他们,也没有真正进入过那个圈子。
好像有点扯远了。
人脉,这个人脉让我一下想到了好多事情。
《人民的名义》里面,祁同伟深深的一跪,进入了另外一个高大上的圈子,跪出了一个公安厅长,人脉从此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其实在一个传统理念根深蒂固的中国,人脉真的是制胜法宝,无论是在我的家乡山东的一个县城里,还是在北上广深这些看似公平的商业社会中。
你同意吗?
那么,怎么实现连接这个人脉圈子呢?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我们做的栏目了,叫营销奇咖说。节目每周一次嘉宾专访,每月一次互动论坛,积累了不少营销垂直领域的人脉,沉淀了不少优质视频和图文内容。嘉宾来自公关圈、广告圈、企业CEO、CMO等管理层,他们温文尔雅,涉猎广泛,密切关注行业的发展,以及营销领域未来人才的培养等问题,比如被誉为公关界的黄埔军校的迪思传媒的老大黄小川。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开通栏目和业内、大咖和业内、业内和业内之间的沟通渠道呢?当然还不能像微信那样感到被骚扰。
让更多有想法的人,可以在一起探讨交流,拓展人脉圈子。
于是,宋社长重新被一篇文章洗脑,又重新下载了小密圈(吴鲁加你要给李成东补广告费了),设置了开放的沟通机制,当然,为了抵挡小广告的骚扰,也设定了收费门槛。
社长付费查看了几个大咖的小密圈(小密圈收费基本是惯例),大多收费几十到几百元,人数有几百到几千人,以一个1000多人的圈子为例,这个收费也没办法跟他们的业务收入相提并论——小密圈是个社群催化剂,而不是商业模式。
这个圈子来了,那么问题也来了,相比微信来说,活跃度很低!
活跃度很低,干嘛还要用?
是的,希望以后我们在微信上活跃着生活,在其他应用上不被绑架着工作,加入的人也不会感到被骚扰。而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将手里的那几个大群,都合并到一个小密圈里呢?这样就不用担心微信群500人的限制了。
如果你们成为了朋友,那就加微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