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嘴八舌吐滴滴,品牌营销的新突破?


在9月初,滴滴又一次把自己带回了舆论的风口,而且还是“自找的”。没错,想必大家已经看过了滴滴和吐槽大会合作的《七嘴八舌吐滴滴》脱口秀。

作为用户代表一方,脱口秀演员王建国、庞博、思文及司机代表用犀利幽默的语言吐槽了用滴滴打车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排队时间太长、定位不准、导航不准、司机“无理”取消订单等问题;作为被吐槽方,滴滴出行总裁柳青携3位产品经理轮番上阵回应吐槽。

就连滴滴出行CEO程维都直接说:“我们是第一家花钱让人来狠狠吐槽的公司”。

不得不说这次脱口秀节目在声势上是成功的,我甚至觉得槽点和笑点比常规的脱口秀节目更出色,也更接地气。虽然节目是提前编排好的,但是也不妨碍营销人对滴滴的这次行为投去赞赏的目光,就像网友说的一样:敢于自黑有勇气。

这不禁让我们回想起滴滴以往的热点事件,虽然因为种种出行问题和负面新闻被骂居多,但也没有影响滴滴与用户沟通,以及自我变革的决心。

通过这次吐槽大会,滴滴直面“黑粉”,将常见的质疑摆上桌面,放上娱乐节目,开辟了一个新的与大众沟通的方向,这在品牌营销上来说,是突破。

但也有人质疑:稿子是提前写好的,问题也是老生常谈的,如果得不到解决,公开吐槽岂不是在作秀?

对于不同的意见,营销奇咖说也联系到了部分嘉宾,让我们一同听听他们的声音。

公关界的007

滴滴的自黑试营销其实是一把双刃剑。通过吐槽大会自揭伤疤的这种形式来释放大众对滴滴的负面情绪。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包括危机处理的角度上来讲,这可以算是一种主动出击。滴滴在释放出低姿态,同时也表达出了一种善意。所以这种营销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大众对于滴滴情绪和厌恶感。

但是从品牌的角度上来讲呢,通过自黑吐槽实际上并不会给品牌带来长期受益,反而会使一部分人认为,滴滴承认了这些事实,那滴滴服务不好等负面就是真实存在的。所以这就相当于是品牌自己负面印象的认罪和加固。

我个人的建议是,当企业面对本身存在的硬伤等问题时,企业的自我营销只是耍小聪明的伎俩。与其耍小聪明,何不将这些时间和精力用来真正把自己的服务做好呢?消费者要的不是一个喜剧演员,而是一个能提供服务和保障的平台。无论如何营销,别忘了自己真正的角色是什么,这才是最主要的。

万能的大熊

我觉得滴滴的营销做的还是不错的,案例传播都挺好的。比如说,当年竞争的时候用“四个小伙伴儿,三个用滴滴”这样的创意宣布自己市场份额的例子等。但对他们来说,营销在滴滴合并之后不是特别重要。我觉得滴滴最重要的还是能把服务做好吧。

沈虹

自嘲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品牌有胆自嘲,是品牌走向成熟的标志。柳青说,自从她做了滴滴,再也没人夸过她。我相信她的成就感绝对不是要别人像夸一个小女孩一样的夸奖,而是在商战中不断挑战自己极限的满足。无论我们愿不愿意、喜不喜欢,滴滴走到今天,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离不开的一个存在。

正因为生活日常、离不开,滴滴给大家带来便利之余,遇到问题,必然也有些不得不去吐槽的“槽点”,这次的“七嘴八舌吐滴滴”节目之所以广受关注,是终于可以有一个公开大鸣大放吐槽机会……何乐而不为?!就这样,一场欢乐的吐槽大会开始了,你吐我吐大家吐,吐完了,其实就是心里释然了,原谅了那些曾经遭遇的不快,感觉其实滴滴也不易!好吧……继续我们的滴滴方便生活吧……这就是普通消费者的心理洞察,也是这次“吐槽”营销的成功所在。

李国威 @姐夫李工作室创始人

滴滴吐槽大会把我惊着了,品牌竟然可以这样玩,一方面是品牌营销的突破,另一方面其实也显示了互联网时代品牌和用户连接交互基本的基本形态,吐槽、自黑、平等,我们是朋友,我们是价值共同体。

大家都知道品牌应该这样做,但是没有滴滴这么彻底,这里面有品牌的见识,也有吐槽大会对内容、程序、槽点选择、节奏控制的专业把握,可以说吐槽大会助力甚至主导完成了品牌营销史上的一次重大升级实践。

还有几个重要的背景,一个是滴滴去年经历过两次重大声誉危机,从去年八月到现在,滴滴公关在提升安全措施,发起公众对话,建立社会共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导思想和方法都非常值得称道;另外一个亮点是柳青在滴滴吐糟大会上的表现,与观众和员工的自嘲自黑互动,高抗压能力、情商表现、公司核心信息在传播上的把握,都令人钦佩。

自9月4日“七嘴八舌吐滴滴”在腾讯视频上线以来,滴滴官方声称已经收到了一万多条来自用户的吐槽和建议,并做出正式回应,滴滴表示,在未来也会继续听取用户的吐槽,“吐槽不是目的,轰炸欢迎继续。”

也许吐槽只是一个形式,品牌敢于直面来自用户提出的关于自家产品的问题,勇气可嘉。也希望品牌在产品优化和用户体验上的用心,胜过自黑营销的勇气。开玩笑吐槽并不是最终目的,用户才是品牌最需要沟通的人。

毕竟柳青在节目上很严肃地说过:

 




— 文章转载及版权请点击>>版权&隐私
— 如果您的企业有营销方面的问题或困难,可以点此免费提交,有问必答。